今天是2025年04月26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八音奏唱振兴路,百舸争流奋进途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贵州大学旅文学院的学生组成调研小组,发现贵州省布依族民族的八音坐唱这一非遗项目鲜为人知并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研究小组以董箐村、必克村、纳孔村布依族“八音坐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此为背景探索“八音坐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和创新利用方式。

3月份,调研小组赴董菁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当地传承人、村民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和真实反馈。

图为调研团队在董菁村村委会向村长,村支部书记了解情况

者相镇董箐村:

调研团队来到了贞丰县下的董菁村。

旅游村”激活八音古韵:农旅融合下的布依族多声部传承密码

据村里的寨老回忆,当地布依族在董箐生活的时间已有上百年。董箐村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不少村民长期以打鱼为主,村里正在打造‘农旅融合’,游客可以体验热带水果采摘、野生鱼垂钓、游船等项目。”当地村支部书记说到。

当地作为布依族聚落,八音坐唱的艺术形式一直传承至今,在与当地村长的交谈中得知,八音坐唱在董菁村已有数百年历史,以“吹拉弹唱”为核心,融合唢呐、二胡、月琴等八类民族乐器,形成多声部音乐体系。各村调式独具特色,例如村的唢呐演奏采用“颤音技法”,模拟山风穿林的韵律,与邻村的平直调式形成鲜明差异。曲目内容涵盖农耕、婚丧、节庆等民俗场景,是布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政策助力难破困局:八音坐唱陷“老龄化+外传”传承断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地八音坐唱的保护与传承遭遇了一定的阻力与困境,据调研团队与当地村委会 的交谈中得知,八音坐唱的传承人以50岁以上群体为主,占比超70%。年轻一代多因务工、求学外流,导致人才断层。传承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在村中的时间较短,平时难以演奏与教学,现有传承依赖师徒口授,缺乏系统教学体系。“现在政府支持力度大,县里给调研小组配了套价值五万元的民族乐器,但召集人手困难——农忙时要上山干活,平时在外打工的也多。”村长说到。

北盘江大峡谷布依族村寨

在董菁村村支书等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调研小组与北盘江景区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在他们的带领下调研小组从董晶村村委会出发车程十五分钟左右下山来到了北盘江大峡谷景区,这里也是布依族的聚居地之一。

三产联动,一江共富:政策+农文旅的融合发展思路

调研小组发现沿着北盘江修建的环江公路两旁都种满了香蕉树,“这是政府出资帮忙种植的,不需要村民自己掏钱,每个村民分到一部分的树便只管成熟时采摘下来即可,大部分人会把收货的香蕉水果摆在景区周围售卖,一年大概也有几千块的收益。”

为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助文的政策目标,围绕布依族各种非遗文化,形成了一长串的文化产业链,如:奇石售卖专店(店主以收集到的奇石组成一系列极具革命教育意义和非遗传承意义的展览)、生活用品售货店、民宿、布依族特色农家乐等。

空巢传艺,课业锁时:从布依族村寨看乡村振兴中非遗传承的代际悖论

在临走时调研小组遇到了在村口的游玩的孩童,再简单访问后了解到大部分孩子都了解本民族的重大节日和许多非遗习俗等,甚至颇有兴趣,尤其是谈及马上要在三月底到来的“三月三”民族“大聚会”更是表现激动不已,他们表示:“聚会上众多爷爷奶奶和回乡的爸爸妈妈坐在一起起舞,弹唱,让他们产生了强烈幸福感、满足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以后也想要加入到大家欢快的演奏中来。”由此可见,其实作为新一代青年,收到国家教育的影响,正直非遗文化振兴发展的黄金时期,对非遗文化毫不了解只能是无稽之谈,但年轻一代发展不下来的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受教育时间压缩其能够接触到非遗文化的休闲时间。

小组成员采访当地创业居民

小组成员向当地居民了解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和八音娱乐活动的影响

研究小组在调研结束后整理发现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向当地政府、村委会提出建议。这一研究探索对于增强布依族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可以为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亦可提供经验借鉴,有助于促进新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有效开展。(作者:马弘潇)

上一篇:沂蒙精神进课堂,红色薪火青年传
下一篇:巡察“小切口” ,护航大“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