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助星芒先锋队深入汕头市潮南区,开展国家资助政策系列宣讲活动。团队联合当地社会组织、学校、村委等多方力量,以“本土联动+场景创新”为路径,通过入户走访、集中宣讲、跨界服务等多元形式,让国家资助政策从文本走向生活,相关实践获当地多家媒体关注。
多方协同:织密政策传播网
先锋队打破“单向输出”模式,与潮南本土组织形成高效协作,让政策传播更接地气。
潮心志愿者协会成为首批协作伙伴。7月27日,协会提供精准困难家庭名单,志愿者全程陪同入户,用潮汕方言化解政策术语隔阂。当先锋队讲解“绿色通道”时,志愿者便用“开学先报到,学费不够学校先帮忙”的直白表述,让受访家庭快速理解。这种“专业解读+本土翻译”的配合,让首日走访的4户家庭都精准获取了所需的手册与扇子。
广爱义工协会助力政策长效传播。7月28日的访谈中,双方达成共识:将资助手册、扇子纳入协会日常慰问物资包,让政策随帮扶活动自然触达村民。同时,团队与3名学生志愿者深入交流,这些来自六都中学、东山中学、韩山师范学院的学生主动成为“政策信使”,通过校园圈层扩散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信息,让政策在青少年群体中高效传播。
潮普慈善会带来跨界创新。7月30日,双方联合开展“煮凉茶 + 政策宣传”活动,志愿者递出凉茶时附上资助政策小贴士。当地村民感慨到:“喝着凉茶听政策,比坐在会议室里听得进。”这种将政策融入民生服务的方式,让宣传少了距离感,多了生活气。当天还入户探访孤儿与老人,下午在两英墙新文化公园流动宣传、滨河公园摆摊。
场景延伸:政策走进生活圈
宣讲活动跳出会议室局限,将阵地延伸到群众日常场景,让政策可感可知。
入户走访注重“一对一”精准讲解。从7月27日的普通困难家庭,到7月30日的孤儿、老人家庭,再到8月1日红场镇的村民家,先锋队始终带着资助政策宣传物资,结合家庭情况通俗解读。面对老人时,不用专业术语,而是说“您家孩子读书有困难,拿着这个册子去学校,老师就懂怎么帮忙”。
集中宣讲兼顾“系统性 + 互动性”。7月27日,峡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宣讲会用PPT梳理政策体系,播放宣传视频,回收38份有效问卷;8月1日,红场大南山革命纪念馆宣讲前,队长与指导老师、团委书记开会筹备,获允播放政策宣传广播,会后在村委带领下入户分发资料,让红色教育与政策宣讲相互赋能。
广场与校园宣传贴近“生活场景”。7月27日合胜广场地推中,100份手册、20把扇子通过互动问答分发,回收68份问卷;7 月 28 日洋汾林村广场,队员借着村民纳凉契机讲解政策;8月2日、3日,陈店实验学校、龙岭中英文学校的进班宣讲,用学生易懂的方式解读政策,发放问卷与手册。
实效凸显:政策种子扎深根
系列活动累计发放手册约400份、扇子100余把,形成多维度长效影响。潮心志愿者协会、广爱义工协会将政策资料纳入日常帮扶,学生志愿者主动扩散信息,让政策从“活动宣传”变为“常态传播”。
正如潮南电视台报道所言,这场由大学生与本土力量共同推进的实践,不仅扩大了国家资助政策的知晓度,更探索出基层政策传播的可复制路径:以协同打破壁垒,以场景贴近民心,让政策真正成为守护求学梦的“暖心剂”。
(供稿:卢佳柔 连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