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在辽宁北票市黑城子镇的田野间,一簇簇饱满厚实的花菇正从菌棒中探出头来,不仅撑起了农户的"钱袋子",更串起了一条从田间到市场的全产业链。花菇作为香菇中的珍品,以独特口感、丰富营养和广泛市场应用稳居食用菌产业重要地位;如今随着大众健康意识提升与高品质食材需求增长,其产业规模持续扩容。深入剖析花菇产业的经济效益,既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的关键,更是撬动农民增收、推动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
精打细算明效益:花菇产业的"成本-收益"账本
产业的生命力,始于清晰的效益账。黑城子镇花菇产业能落地生根、连片发展,离不开对生产成本的精细管控与收益潜力的精准测算,每一笔投入与产出,都藏着产业"接地气"的发展密码。
生产成本:政策托底降门槛,精细核算强底气
发展产业,成本是"第一道关"。黑城子镇通过"政府补一点、合作社扛一点、农户出一点"的模式,将花菇种植的成本门槛降到最低,让农户敢尝试、能参与。
租地租棚成本由村合作社统一协调,500元/亩的租地价格、4000元/栋的租棚价格(结合乡村振兴资金回报率核定),让土地资源高效流转的同时,减轻农户初始负担;
原材料成本中,菌棒作为核心投入,依托本地兰桂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实现"就近供",4元/棒的基础价叠加政府0.4元/棒补助,实际购置价仅3.6元/棒,按1栋棚需10800棒计算,单棚菌棒投入3.888万元,成本清晰可算;
建棚成本上,标准化大棚造价4.5万-6.6万元,政府2000元/栋的棚补政策直接"贴补"建设端;
人工成本更显灵活——农户可自行完成菌棒入棚上架、注水、采摘等环节,如需雇工,150元/天的上架工费、800元/栋的注水费用、5元/框的采摘报酬,均按市场行情明码标价,让成本可控可算。
市场销路:定向收购稳渠道,收益可观鼓腰包
有销路才有奔头,有收益才有干劲。黑城子镇花菇产业早已跳出"种得好却卖不掉"的困境,形成"内外联动"的市场网络与"稳中有升"的收益空间。
花菇的市场需求本就多元——国内餐饮端、家庭消费端青睐其鲜爽口感,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更看重其品质稳定,而价格虽受品质、季节、供需影响有所波动,但近年整体呈"稳中有升"态势。更关键的是,本地花菇由兰桂懿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按市场价定向收购,农户无需为销路犯愁。
按每棒花菇1.5-2斤的产量、每斤4元的鲜菇均价算,单棒收益可达6-8元;1栋棚10800棒,鲜菇收益便有6.48-8.64万元。扣除租地、菌棒、人工等成本(不含建棚成本)后,每栋棚每年净收益仍有16920-38520元——这串数字,成了农户愿种菇、多种菇的直接动力。
产业带动:从"单点种植"到"全域受益"
花菇产业的价值,远不止于单棚的收益,更在于其像一颗"产业石子",在黑城子镇激起了就业、增收、协同发展的"涟漪效应"。
就业带动上,从菌棒生产到花菇采摘、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能"造岗位":一个10栋棚规模的基地,就能吸纳20-30名当地劳动力,既有长期稳定用工,也有季节性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农民增收上,收入渠道更趋多元:土地流转有500元/亩的年租金,去基地打工有800元/栋的注水报酬、5元/框的采摘工钱、150元/天的零散工费,"租金+工钱"让增收更扎实;
产业协同上,花菇种植像一根"产业链主轴",已带动菌棒生产、包装材料、冷链物流、食用菌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在黑城子镇聚集——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菌棒加工厂、花菇深加工项目,正对接菌袋建设、花菇酱生产等二产项目,"一业兴带百业旺"的图景已然显现。
洞察关键破瓶颈:影响花菇产业效益的"三大变量"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非一帆风顺,黑城子镇花菇产业能持续进阶,正是因为精准抓住了技术、市场、政策这三大关键变量,在破解瓶颈中把产业根基扎得更牢。
技术水平:从"凭经验"到"靠科学",品质是核心竞争力
"好菇是种出来的",而种出好菇,技术是"硬支撑"。先进的种植技术直接决定花菇的产量与品质——科学的菌棒配方、精准的温湿度控制、合理的病虫害防治,都能提升出菇率与优品率。
当前国内菌棒加工、配比技术趋同,但黑城子镇已先行探索"无麸皮菌棒出菇",在提升品质与产量上找突破;不过也要看到,本地菌棒加工设备尚未实现工厂化生产,这既是短板,更是未来技术升级的"潜力点"——毕竟食用菌生产的"菌种、配方、工艺、设备"四大要素中,设备升级正是下一个提质增效的关键。
市场波动:借"天然优势"避风险,靠"优质品牌"抢先机
市场供需变,价格跟着动,这是产业发展的常态,而黑城子镇的破局之道,是"靠天赋能+靠质立足"。
北方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本是农业生产的"小挑战",却恰好契合花菇"低温出菇"的特性——通过设施大棚技术调控,当地能实现反季出菇,精准填补南方夏季高温无法出菇的市场空缺;更难得的是,"早晚温差大、强光干燥多风"的天然条件,让北票花菇成了"优质菇"的代名词,如今"北票优质菇"已在国内打开名气,高品质成了抵御市场波动的"压舱石"。
政策支持:"真金白银"给扶持,产业发展有底气
产业起步靠带动,持续发展靠托底。政府的政策支持,是黑城子镇花菇产业从"星星点点"到"连片成势"的重要推力。
当前北票市针对花菇产业出台的棚补、棒补政策,看似是"小补助",实则精准降低了农户的初始投入门槛——2000元/栋的棚补、0.4元/棒的菌棒补助,让农户敢租棚、敢买棒;这种"靶向扶持"不仅减轻了种植端压力,更传递了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信号,让更多农户、企业愿意加入这条产业链。
模式创新强根基:黑城子镇花菇产业的"发展密码"
从2020年9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到如今在3个村建成320栋生产棚(35栋发菌棚、285栋出菇棚),可放置300万棒菌棒,黑城子镇花菇产业的"快步走",离不开一套科学的发展模式——这既是产业稳得住的保障,更是走得远的底气。
"五位一体"聚合力:筑牢产业发展"防护网"
产业要抗风险,就得抱团发展。黑城子镇创新形成"产业联合党委+合作联社+金融支持+农户+收入保险"的模式,让每个环节都有支撑、每个主体都有依靠。
产业联合党委由镇党委牵头,整合3个项目村党组织,全程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服务,给产业"定方向、强保障";合作联社整合4个合作社,实现"社社联动、抱团发展",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时更有话语权;金融支持通过与银信部门合作推出"入棚贷",直接破解农户"有钱种菇"的难题;农户则在基地、合作社示范下自愿加入,形成稳定的种植群体;收入保险与保险公司联动,市场波动或产量降低时由保险公司理赔,确保农户"不亏本"。
这套模式像一张"防护网",既让产业有了组织力、资金力,更让农户没了后顾之忧。
"四化路径"谋长远:推动产业从"有"到"优"
短期靠保障,长期靠升级。黑城子镇锚定"生产产业化、运营市场化、管理体系化、技术专业化"的"四化"路径,正把花菇产业从"规模扩张"推向"质量提升"。
生产产业化上,既要扩种,更要深加工——研发菇粉、菇酱等产品,创建品牌、工业化生产,争创地理标志,让"卖鲜菇"转向"卖产品";运营市场化上,在与阿旺集团、河北华蕈生物科技合作的基础上,持续对接国内收购商,拓宽渠道、扩大辐射,保持供销稳定;管理体系化上,实现"闭环管理":合作社与农户产供销无缝衔接,银行提供无负担贷款,保险公司覆盖收入险与自然灾害险,让生产"零风险";技术专业化上,引进外地专业人才,培训本土"土专家",让每个种菇人都懂技术、会管理——这"四化",正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
产业赋能乡村兴:花菇产业背后的"振兴启示"
黑城子镇的花菇产业,从来不是"孤立的产业"——它是北票市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其发展逻辑中,藏着乡村产业如何带动全面振兴的答案。
一、聚焦"一乡一业",打造振兴"样板田"
"一乡一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核心是"把特色做特、把优势做优"。北票市以花菇产业为切入点,强化政策引导、资金倾斜、技术支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绿色生态,既做强经营主体、做大产业规模,又做优特色品质,让花菇产业成了"一乡一业"的鲜活样板——这启示我们,乡村振兴不必贪多求全,找准一个有潜力的特色产业深耕,就能为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二、延链补链强链,激活融合"新动能"
产业的竞争力,在于产业链的完整度。北票市围绕花菇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进产业融合延展上下游,破解"链短"问题;创新招商补齐关键节点,破解"链缺"问题;培育"链主"企业发挥龙头作用,破解"链弱"问题;强化服务体系优化环境,让产业链"串得起来、转得顺畅"。这种"产业链思维",正是推动产业从"单点发展"到"集群发力"的关键,也为乡村产业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三、优化服务环境,筑牢发展"软支撑"
产业要发展,环境是基础。北票市从三方面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推动县域产业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效;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组建产业联盟、完善供需平台、技术研发中心等,让企业办事有依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效率、改进方法,用"便捷服务"为企业保驾护航。这些举措证明,乡村产业振兴不仅要靠"硬投入",更要靠"软环境"——服务跟得上,产业才能留得住、长得好。
四、守护生态底色,擦亮发展"金招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花菇这类绿色产业而言,生态更是"生命线"。北票市深知,良好生态既是民生福祉,更是吸引企业、项目的"磁石"——黑城子镇能种出优质花菇,靠的就是"早晚温差大、强光干燥多风"的天然生态;而当地持续做优生态环境,正让更多菌棒加工、深加工企业愿意落户。这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生态与产业不是对立的,把生态做优了,才能让"好产业"扎根,让"好项目"落地,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
菌棒里藏着增收希望,大棚里育着振兴未来。北票市黑城子镇的花菇产业,用一簇簇饱满的菌菇证明:乡村振兴,只要找准特色、做优产业、凝聚合力,就能让田野间长出"金疙瘩",让农户的日子像花菇一样,饱满又红火。这不仅是黑城子镇的故事,更应是无数乡村走向振兴的缩影——产业为笔,生态为墨,定能在乡村大地上绘就"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新画卷。(通讯员:崔京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