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14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经纬交织间触摸千年丝绸文脉

2025年暑假期间,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雅韵染九州,文脉灌云川”实践队奔赴江苏省苏州市,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探寻丝绸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怀揣着对古老丝绸技艺的好奇与敬意,期望通过观察展品、体验工艺、收集史料等方式,揭开丝绸技艺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密码,探索其在当代的传承路径,感受这项流淌在江南文脉中技艺的独特魅力。

踏入苏州丝绸博物馆展厅,一架复原的宋代花楼织机首先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目光。它静静伫立着,褐色的木质机架上,上千根丝线如瀑布般垂落,在灯光的映照下,经线与纬线交织的纹路泛着微光,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千年前织机的繁忙与辉煌。旁边的玻璃展柜里,一块南宋时期的紫褐色罗纱平铺展开,其纱眼细密如网。苏州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经现代仪器测量,这块罗纱每平方厘米竟有144根经线,如此高的工艺精度,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需特制设备才能实现。实践队员王同学在观察后表示:“看到这样的工艺精度,真的很难想象古代工匠是如何凭借手工完成的,他们的技艺太令人敬佩了。”

沿着展厅继续前行,实践队员们来到了清代彩绣云肩的展示区域。这些彩绣云肩造型别致,由精巧的花瓣形状拼接而成,散发着独特魅力。凑近细看,其绣工极为细腻,针法丰富多样,丝线色彩搭配和谐且富有层次感,一朵朵花卉图案仿佛即将绽放,栩栩如生。馆内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在清代,云肩不仅仅是装饰衣物,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不同样式和绣工的云肩会出现在不同的礼仪场合。“这些彩绣云肩以其精湛技艺,承载着清代独特的服饰文化与审美风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丝绸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实践队队长韩同学说道。

图为清代彩绣云肩。袁昳玮 供图

展厅解说牌上“丝绸的妙处,在于用最柔软的纤维织出最坚韧的质感”这行文字,吸引着实践队员们进一步探索不同朝代丝绸的独特气质。队员们注意到,唐代的联珠纹锦热烈奔放,宝相花图案中还能看到西域文化的影子,彰显出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胸怀;明代的妆花缎则雅致内敛,缠枝莲纹在藏青底色上蜿蜒舒展,恰似江南园林里的回廊曲折,尽显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在清代龙袍展区,一件石青色缎绣十二章纹吉服尤为夺目,金线绣制的龙纹在光线移动时会变幻出不同光泽。工作人员指着这件吉服介绍,近看会发现每根金线竟是由数十根蚕丝裹缠而成,其工艺之繁复、制作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实践队员张同学在仔细观察后称:“这样的工艺细节,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工匠的巧夺天工,也让我们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古代丝绸织物展示区移步到互动体验区,实践队员们获得了一次难得的亲身体验机会。在这里,他们尝试用绣花针完成最简单的平针绣。当指尖的银针穿过缎面时,大家才真切地发现,看似轻松的穿刺实则需要精准控制力道——用力过猛会扯乱丝线,过轻则线迹浮于表面。短短半小时的体验,让队员们对“一根丝线能劈成四十八分之一”的说法有了直观感受。实践队员李同学分享道:“亲自体验后才知道,丝绸制作过程中每一个小步骤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蚕丝的纤细与坚韧真的很神奇,这也让我想到江南文化中柔中带刚的特质。”

博物馆的另一处展厅内,唐代的花鸟纹锦与绿地狩猎纹印花纱格外引人注目。花鸟纹锦色彩绚丽,精美的花鸟图案在织物上栩栩如生,生动展现出唐代高超的织锦技艺;绿地狩猎纹印花纱则质地轻薄,狩猎图案虽历经岁月却依旧清晰,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看到当时狩猎场景的精彩瞬间。工作人员告诉实践队员们,这些珍贵的丝绸文物是研究唐代丝绸工艺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博物馆通过对它们的精心展示与研究,让更多人了解古代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丝绸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图为唐代花鸟纹锦与绿地狩猎纹印花纱。李王朕 供图

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实践队发现,丝绸从来都是文化交流的使者。从古时候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蹙金绣,到马王堆汉墓的素纱襌衣,再到如今时装周上惊艳亮相的丝绸礼服,这项技艺始终在坚守本真中拥抱变化。正如苏州丝绸博物馆结语所言:“真正的传承,是让千年丝脉在当代生活中依然能织出动人的纹路。”

无论是博物馆里历经岁月沉淀的古丝绸,还是那些融合了现代创意的新绣品,当实践队员们触摸时都能感受到一种相似的温润。这种触感无关年代,无关技法,更像是江南水土滋养出的独特气质——柔软却不柔弱,精致而不繁复。当指尖划过那些由无数经纬编织的纹理,仿佛能听见千年来织机运转的回响,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诉说着丝绸与这座城市永不褪色的羁绊。实践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丝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激励着他们在今后去守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丝绸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刘春雨)

上一篇:一凿一刻总关情,精神传承总在心
下一篇:【爱上电子城 幸福过日子】传承非遗记忆 感受时节之美——雁塔区电子城街道裕昌太阳城社区“阳光”学堂“大安爱幼”课堂非遗课程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