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安石数智先锋暑期实践队于7月6日至7月19日奔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安石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产业调研、知识宣讲、AI科技运用等多元化形式,深入基层、服务乡村,在广袤田野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米酒香里的传承:从“找酒坊”到“懂传承”
“安石村酿酒百年,最早的酒坊在哪儿?”带着这个问题,队员们开启了调研。他们跟着酿酒师傅看筛谷、蒸米、发酵,发现老师傅凭手感把控的温度、湿度,藏着“不同季节发酵时长差”的门道;走村入户时才知道,早年村民用余粮酿酒待客,如今乡村旅游让这门手艺成了特色,还创出了“安石米酒”品牌。
十几天里,队员们拍下蒸馏时酒液滴落的瞬间,记下“酿酒用山泉水”的老讲究,收集了“米酒在节庆里的作用”等故事。虽然没找到最初的酒坊,但队员们有了新感悟:“每口缸、每个酿酒人,都是最初的‘酒坊’。”如今,这些记录成了“安石米酒”的“文化注脚”——这门手艺从“自家喝”到“游客尝”,再到入驻电商平台,正是传承中创新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队员向村民询问酒坊线索
竹筒信筒的魔力:从“说心事”到“能办事”
“天气太热,干活路累啊!”村民把纸条投进村口的“乡村情绪银行”。这个“乡村情绪银行”是队员们和村民的“合作品”。针对村里老人多、交流少的现状,实践队员们和村民一起动手:先和村民去竹林选毛竹,由与村民一起锯出4段60厘米长的竹段;队员们在村里工坊用电钻钻孔,用颜料画上“笑脸”“云朵”图案,分别标注“喜悦投递口”“烦恼树洞”等四个“分行”,再把这些竹筒挂在青年旅舍、安石村文化中心等4个村民常去的地方。装置落地后,队员们每天定时收集纸条并分类整理。村里的雷二娃投信说“村书局小孩的书太少”,没过几天,书局就添了儿童读物;有村民夸雷得令家的梨子甜,老人特意跟老伴儿“炫耀”了半天。
“不只是说心事,还有人看到别人的烦恼主动支招。”实践队员们说。这竹筒成了不仅是村民的“情绪出口”、邻里互助的“纽带”,还成了村委会了解民生的“窗口”。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民一起制作“乡村情绪银行”竹筒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竹子钻孔、穿线技术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的“乡村情绪银行”竹筒成品
青春服务的温度:从“办实事”到“暖人心”
“爷爷,您看!这是您年轻时在酒坊酿酒的照片!”在雷崇开大爷家,实践队员郭梓皓举起平板电脑,AI修复的黑白照里,年轻人正抱着酒坛微笑。老人颤抖着摸了摸屏幕:“这比给我100斤米还高兴!”实践活动开展期间,这样的场景在安石村反复上演:老人与外地工作的孩子“同框”在堂屋前拍摄全家福,AI动画让照片里的人物眨眼、微笑;线上AI“医生”解答村民腰腿疼痛的问题,线下与川北医学院暑期实践队学生手把手讲授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给村里的留守儿童们开展有趣的AI手工小课程;走访南溪暴动旧址、李庄抗战博物馆时,仔细聆听红色革命故事,并计划将安石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做成短视频。
当雷大爷把修复好的照片摆在堂屋最显眼的位置,当孩子们追着问红色故事的下一集,便知这些实践队这些细碎的温暖早已像米酒发酵般,在安石村的肌理里酿出了醇厚的滋味。
图为实践队员教村里儿童AI胡萝卜手工课程
图为实践队联合川北医学院实践队联合开展基础医学常识科普教学
在这场实践中,“安石米酒”的文化故事被整理成文字,竹筒信筒成为村委会收集民意的固定渠道,老人手机里存着会“眨眼”的全家福——青春力量正以最扎实的姿态,让传统手艺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让乡土情谊在互动中凝聚共识。“乡村需要的不是华丽方案,是能扎根土地的行动。”实践队员的话道出了真谛。(杜语焓)
图为实践队员与村”两委“干部合影